本网讯(通讯员 刘翠华 胡卫) “中医传承不是搬运文字,而是点燃心灯。”近日,我校中医系2020级学生王林凤自费购置中医四大经典、《经方实验录》《名老中医之路》《中医人生——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》等书籍捐赠给健康医学院。这份书单背后,跃动着两代中医人的赤子之心。
五年前,时年93岁高龄的中医系创始人刘荣敦教授将自己珍藏的《神农本草经》《素问玄机原病式》等古籍无偿捐赠,为后学点亮明灯。当时还是学生的王林凤深受感染,从刘荣敦教授的捐赠中受益匪浅。如今,王林凤以实际行动续写这份传承,她说道:“书中没有我的笔记,但有我五年求索后最想推荐给初学者的中医经典。”

△2020年,时年93岁高龄的三峡大学中医系创始人刘荣敦教授捐赠书籍
从“拘泥教材”到“敬畏经典”:诊室里的顿悟
初入中医之门时,王林凤也曾陷入“教材即真理”的误区,随着临床跟诊次数增多,亲眼见证老师们以《伤寒论》条文为纲,却灵活化裁经方治疗疑难杂症,她才悟到:“中医的根在经典,但经典的魂在临床。”她曾遇到一位呈虚寒性烦躁多年的患者,当时并没有想到很好的治疗方法,直到见到老师刘学会用“干姜附子汤”加减治愈患者,王林凤才惊觉自己之前也背过那条条文,那一刻她突然明白:“读经典不是一天两天,需要反复背诵、不停思考 ,将学习与实践相联系,只有这样才能在上临床时不慌不忙,将眼前的症状与书中的条文迅速联系起来。”自此,她重新拿出积了灰的《伤寒论》,每日晨读背诵,在门诊后对照病例重读《伤寒论》。这也让她逐渐明白:“经典是活的,它会在临床中与你对话。”


△王林凤在江苏省南通市跟诊国医大师朱良春子女朱又春、朱剑萍(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所长)抄方学习
从“受益于书”到“传书于人”:书籍是思想的传递
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捐赠以下书籍时,王林凤说这些书凝聚着她五年的实践体悟:《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》一书中以临床视角拆解条文,破解了“经方不敢用”的困局;《名老中医之路》三辑,记录了国医大师从青涩到笃定的心路,能帮助初入中医之门的学子坚定信念;《中医人生》一书中用故事阐释“经典即生活”的哲理,消解了初学者的畏难情绪。这些书曾让她本人在跟诊后茅塞顿开,现在希望它们成为后学者的“无声导师”,续接一代代杏林人的宝贵思想。

△王林凤本科时常读书籍

△王林凤捐赠的部分书籍
从“承书之惠”到“筑书之堂”:让旧书焕发新光
以刘荣敦教授“古籍不是古董,要活在书桌上”的寄语为引,王林凤发起“中医薪火书库”计划,以期帮助更多中医学子。计划指出,捐赠主要以中医经典、名家医案、实操工具书为主(新旧皆可,重在启发性);其次需体现“宁可少而精,不求多而泛”的核心价值;最后特别征集有感悟类的书——捐赠者可附上便签,分享书中某段启发自己的文字或临床联想。
“五年求学路,最感恩的是中医系老师们的言传身教。”王林凤说,“感谢临床跟诊过的所有老师,感谢所有传道授业的恩师。今日捐赠的书籍,很多都是跟诊老师在临床门诊间隙推荐我阅读的。”从刘荣敦教授的泛黄古籍,到王林凤的崭新书单,变的是书页的厚度,不变的是中医人“以书载道”的初心。这份跨越代际的接力,让岐黄星火永续长明,正如她的捐赠初心:“愿这些书陪你走过迷茫,就像它们曾经陪伴我一样。”